智能制造是发展方向,但更多的是一个过程。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,我们不能只在概念中,更不能够忽略了对人的关注。”——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
在每一个新的概念出现后,人们总是充满了兴奋与憧憬,希冀借助新的技术来快速改变现有一切。概念易讲,落实***难。这也是人性中的普遍弱点——追求速成、渴望捷径,希望以***小成本获得******回报。
对于中小企业来说,制造易认为,应理性对待智能制造。
首先,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智能制造的目的
如果把智能制造理解为机器换人、工业软件、传感器等一大堆技术手段的应用,那就是本末倒置。智能制造的目的既不是制造过程本身,也不是“智能”手段的运用。其核心目的只是制造效能的提升,在效率、成本、质量上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,有力的参与行业竞争。这才是智能制造的“王道”,其他的手段只是“术”的层面问题。
在这样的目的之下,任何工具都仅仅是手段而已,不管是智能也好、非智能也罢,正如那句经典名言“不管黑猫白猫,抓住耗子的才是好猫”。
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拥抱智能制造的过程中,***需要的是冷静思考,不要陷入到人云亦云、盲目追风的潮流中。
其次,中小企业拥抱智能制造要想清楚几个问题
(一)我所在的行业是否适合智能制造
智能制造需要行业基础。对于流程性行业,智能制造虽然投入较大,但因为中间生产环节短、应用成功率很高,风险也较低。但离散制造行业,特别是传统的机械加工、机械设备制造、机床及机床工具行业来说,工艺流程复杂、生产环节链条漫长,人员技能依赖性较高,智能制造则不可能******覆盖,关键环节/工序的作业级自动化加上其余环节的人工及半自动化方式,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。换句话说,在这些行业里,智能制造会持续受到生产特点的影响。
(二)智能制造的成本我是否可以承担
智能制造如果只是物理设备的堆砌,那一定做不好;智能制造如果仅仅是想要换取政府的补贴,那就失去了做这件事的意义。智能制造因为投入较高,企业需要评估这些设备、软件与人工投入的成本是否在可控范围,回收期是否过长,投入产出比是否划算。举个例子,如果投入百万元上马MES项目,历时1-2年,并投入几个专职人员长期实施,这个投入成本与预期收益之间就需要一个严格评估测试。现实的情况是,很多企业冲动之下,大上快上设备软件之后,劳民伤财,甚至大伤元气。
(三)我是否具备了实施智能制造的条件基础
智能制造需要软硬件的条件基础,结合行业特点,除了要考虑工厂的占地面积、生产布局、机器设备之外,对于人的因素更要关注。长久以来,人在智能制造系统中的作用,一直被忽视。李培根院士认为:国内制造业存在一个盲点,就是忽视人的作用。国内多数中小企业制造工人的素质,是长期面临的现实问题。解决人员的意识、素质以及和人有关的内部管理流程、组织创新,加强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协同效率,是智能制造落地的关键。
(四)寻找更为实用可行的方式,同样达成预期效果
条条大路通罗马。在国内中小企业信息化刚刚起步,多数还处于工业化2.0的时代下,应该探索一条适合中小企业的实用、******的智能制造之路,“智能制造不应盲目追求,要根据自身需求,以客户为中心,从数据搜集等基础做起。” 例如:加工效率是3C制造企业的生命线,对一个3000台机床规模的3C加工车间,若单件加工效率提升10%,可节省300台机床。的确,中小企业在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,应该创新升级方式,由易入难,踏实前进。比如是否通过工艺革新、工装改造提升生产效率;是否可以适用低成本、轻量化的生产制造执行软件(MES),来提高生产协作效率;是否可以通过生产现场数据的采集,改善生产运营管理水平。在这些方面,我们应该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。
“学我者生,似我者死”。中小企业在谋求智能制造变革过程中,不能盲目模仿大企业的发展方式,一定要探寻适合自己行业、适合本企业的发展路径。概括来说,就是“追求实用、量力而行、快速迭代”。用***务实、有效的方式来拥抱智能制造的未来。
制造易,为中小企业提供简单、透明、******的生产协同平台,推动企业智能制造升级!